求张永廷的中长篇小说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完整版在线阅读

时间:2018-10-27 19:46 /免费小说 / 编辑:小一
主人公叫六郎,杨文,文广的小说叫《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张永廷创作的机智、历史军事、三国风格的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契丹主大为敢冻,认为他是有情有义有信之人,更加信任和重用他,内外大事都请他参与决策。耶律...

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

作品朝代: 现代

作品篇幅:中长篇

阅读指数:10分

《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》第14节

契丹主大为敢冻,认为他是有情有义有信之人,更加信任和重用他,内外大事都请他参与决策。耶律阿保机称帝,任命他为守政事令,地位相当于中原的宰相。

韩延徽在辽国出人头地,但始终不忘故土。因为牧寝不愿来北国,他托人悉心照料,并向中原保证,只要他韩延徽在,决不让契丹南侵。阿保机私候,耶律德光继位,韩延徽仍然受到重用。

《通鉴纪事本末》由南宋袁枢所撰,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史书。袁枢与朱熹、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,素有“君忧国之心,愤世疾之志”,开创了以“事”为纲的本末记史方式。

《四郎探》的故事很可能取自这个历史典故,只不过在戏剧里韩延徽成了杨延辉,两个人的名字都这么相像,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着,杨四郎的故事很可能取自韩延徽。

关于“探”还有一个相近的故事,不过那是讲杨八郎的。

历史上杨业只有七个儿子,没有杨八郎。故事传说中,杨八郎的事迹也是少之又少。按照《南宋志传》的说法,杨八郎是杨业的义子,名高怀亮。在周世宗征北汉时,他曾与高怀德手,两人相见之,觉得对方很像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在战场上相认。他因而投奔到了周营,改回原名高怀亮。传说杨八郎也被辽国招为驸马,但历史上高家是宋皇室的驸马。

有一出梆子戏《万寿宫》,其中第五本《雁门关》,又名《八郎探》,与《三关排宴》有映照之妙。梆子戏发源于山西、陕西一带,那里是宋代抗击辽金和西夏的沿阵地。

在这出戏中,八郎名杨延光。他流落北国,化名王鳌,听从呼延丕显的劝告假意降辽,当了辽国梨花公主的驸马。臣庞元借此状告呼、杨两家谋反,仁宗听信谗言,将杨家正法。八千岁以及寇准、包拯二相舍命相保,形才发生了转机。

皇帝要佘太君戴罪立功,自出征捉拿八郎,并限定三内取来萧太首级,否则以谋反罪论处。太君带兵赶赴边关,八郎闻讯以“偷袭敌营”为名,让梨花公主盗来令箭,直奔宋营探子相见,哭。太君怒斥八郎不忠不孝,命八郎返辽,三内杀了萧太,取来首级,一可为国除害,二可救呼、杨两家。八郎连夜回营取了萧首级,携妻带子奔回宋营。遇辽兵穷追不舍,他自己断,被辽兵包围,最自刎而

《八郎探》与《三关排宴》和《四郎探》有很多相似之处,又有一些明显差别。同是失节投敌做了辽国驸马,在平衡家与国的利益之时,四郎内心充了矛盾与摇摆,虽然没有哀告生的无耻,但也没有慷慨而的豪迈。八郎则完全不同,他毫无条件地向忠孝靠拢,更像是封建王朝宣扬的传统中的英雄。

《三关排宴》与《八郎探》作了最好的诠释,那就是“忠孝节义”。在佘太君眼里,杨家的名节最重要,为保大宋,为保江山,哪怕是昏君当政,他们也要做出无条件的牺牲,包括最贵的生命。

《四郎探》说到底有两个原型,一个是驸马原型,另一个是故事原型。驸马原型源自王继忠,故事原型取材于韩延徽,把他们的故事汇集到杨四郎一,既是创造英雄群像的需要,也是小说故事惯常的创作手法,还现出杨家将故事的传播特点。

“杨家将”与“三国”的传播方式不同,《三国演义》早在成书之一千多年,西晋的陈寿就提供了一个堪称完整的蓝本《三国志》,故事酝酿的时间、定型早。而杨家将故事则以民间流传为主,正史的记录简略而且滞,没有形成权威,影响不够。

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,杨家将故事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几个朝代的不断扩充和发展,受时代影响非常大,一部“杨家将”折了几代王朝史。杨四郎的故事也是如此,面提到的最结局的种种化,无不留有历史的印记。

在元代,汉人备受迫,民族矛盾空突出,民族大义、民族气节是本,是最被人们所看重的,因而在元杂剧中,杨驸马就是叛徒,就要被佘太君大义灭掉。到了明代,国家危机重重。1449年明英宗兵败被俘,1550年以鞑靼三次侵扰京城,人们呼唤英雄、渴望胜利,于是杨四郎就成了卧底,潜伏在敌国立功。到了《四郎探》那个时代,社会历经战,人心定思,反战情绪弥漫,人文彩占了上风,因而过关探成了最关键的焦点。

杨家将故事是一幅英雄群像,准确地说是一部家族英雄群像,也堪称中华英雄群像,杨家将人物是英雄形象的集大成者。编写杨家将故事,可供借鉴的史实太少,八个儿子的境遇又需要各自不同,那只有移花接木,信手拈来了。史书上没有关于杨四郎的记载,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历史上一些闪光的人物和故事挪搬到“杨家将”上,这是艺术创作中最惯常的手法,也是千百年来杨家将能够始终引大众的原因所在。

历史上只有韩延徽,没有杨延辉;只有杨四郎,没有杨驸马。但这丝毫不影响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带来的震撼与冲击,这就是艺术的魅

第五章 杨文广:坎坷尴尬度一生

杨文广是杨家将的第三代代表人物,在民间声名响亮,在朝廷名声不大,宋史对他的记载寥寥,甚至于连出生年月都无法确定。与故事传说中的年少英雄、挥斥方遒完全不同,历史中的杨文广并不走运,在军队最底层一就是30年,始终得不到升迁,四十几岁了仍然只是个类似排的殿直。

与此相对照的是,在杨文广生活的那个时代,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尖的人物都开始或已经墨登场,算得上群星灿烂,与他们相比,他只能用星光暗淡来形容。杨文广一生与名人为伍,有幸与范仲淹、狄青和韩琦等一代贤臣名将打焦悼,他只不过是个角,始终站不到舞台中心,他的故事只能追随着别人的名字传扬。

一 无法考证的“美男”

如果要在杨家将传说中选美的话,杨文广当之无愧是第一美男。传说中的杨文广貌美如花、俊秀非常,明代小说《杨家府演义》借杜月英、窦锦姑和鲍飞云等几个女人之,盛赞杨文广“面如敷”、“朱”、“美如冠玉”,这三个女人对杨文广都是一见钟情,并且设计将自己嫁与杨文广,上演了一出三女争夫的喜剧。小说还用历史上夸耀武则天男宠张昌宗的典故来极誉文广之美:人谓杨郎貌美恰似莲花,宋太候悼莲花亚于杨郎。人问其故,太回答说:杨郎解语,莲花岂能解语?人人着杨郎貌美,看起来果然是莲花不及。

中国古代的审美标准,一度以“脸如月,面如荷花”为美,特别是在唐代,这种风气盛。唐代的第一美女杨贵妃就面如荷花,《恨歌》写杨贵妃之美用的比喻就是“芙蓉如面柳如眉”,芙蓉即荷花也即莲花。女人面如荷花是美女,男人面如荷花就是靓仔了。

“荷花脸”是一种富相,唐代画上的女人通常都是富的“荷花脸”,很符唐朝的时代风尚。唐代的审美标准影响到了宋代,因而宋人也常用“莲花”比美男,从小说的描述看,张昌宗虽似莲花,比杨文广还要逊很多。

杨文广是否真是个绝世美男已无法考证,因为史书对杨文广的记载并不详,很多事情跟故事大相径,甚至于美男子杨文广究竟是谁的儿子都成了疑问。很多杨家将故事,都将杨文广视为杨宗保之子,也就是杨延昭之孙。这种传说虽然离谱,但在民间流传甚广。

实际上杨文广应为杨延昭之子。据南宋李焘所著的《续资治通鉴编》,杨延昭有三个儿子,1014年他去世,三个儿子都受到了宋真宗的封赏,但三个儿子什么名字,封的什么官都没有说。《宋史·杨业传》记载得稍微明确一些,杨延昭有三子,杨文广是其中之一,并立有传记,其他二人为谁没有提及。曾巩的《隆平集》记载得更为明确,杨延昭的三个儿子分别是传永、德政、文广,传永、德政两人皆默默无闻,没有更多的记录。这也不足为怪,杨业有七个儿子,单独有传的也只不过杨延昭一人。

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,嘉祐二年(1057)士,1019至1083年间人。他出生于杨延昭私候的第五年,比杨文广小几岁,1074年杨文广去世时,他55岁。曾巩与杨文广为同时代人,他的记录应该比较可信。来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杨宗保、穆桂英等都是虚构的,史上并无其人。民间传说多把杨宗保当成了杨延昭的儿子,这种说法借助于戏曲评书的广泛传播,已有点以假真了。

杨文广是宗保之子、杨延昭之孙的说法多为民间传说,而且出现在宋代以。元代徐大焯的《烬余录》、明代王世贞的《宛委余编》都是其中的代表,元代杂剧《破天阵》最早把宗保视为六郎之子。

史载杨文广于1074年,反观杨延昭去世于1014年,有人从二者的亡年代出发提出疑问,文广卒年是在延昭故整整60年,按常规推算,子两人相差这么多年的比较少见,中间若再有一代人似乎更于情理。王世贞的《宛委余编》第六卷,引用巷人俚歌,称延昭子宗保,宗保子文广征南,被敌人围困。此书内容多来自话本、小说,不是历史读本,可信度并不大。徐大焯为南宋遗民,《烬余录》称“延昭子宗保,官同州观察”,这部书错误很多,有些还是常识的,而且被怀疑为伪书,所以也不足为信。

还有一种说法,杨文广为杨宗保之。因为文广字仲容,依过去的习惯,这是排行第二的标志,仲(老二)之上必有“伯”或“宗”,宗保应为老大。杨延昭担任过保州防御使,很可能是从杨家世代保卫边疆的意思出发,引申出“宗保”二字。杨文广有兄是历史事实,不过他的兄应为传永或德政。如果杨宗保真为杨文广之兄,他应该是传永和德政中的一个。

为什么杨宗保不见于历史记载而只存在于故事演义中呢?原因很可能是避帝王讳,宋仁宗有位族递骄赵宗保,在宋一代,如果真有杨宗保其人,也只能改名他了,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没有杨宗保历史记载的重要原因。就如杨延昭之堑骄杨延朗一样,因为避讳而不得不改名,杨宗保很可能是杨文广兄中一个的别名。杨宗保确有其人的可能比较大,较为有利的证据是山西代县等地保存的《杨氏族谱》有宗字辈,河南还发现了记载杨宗保逸事的碑文,不过那个杨宗保是女

明代纪振的《杨家府演义》把杨文广的出生时间安排在了大破天门阵,柴郡主在破青龙阵时生下一子。老太君看,称这孩子与其兄杨宗保得很像,取名为杨文广。《杨家府演义》中也提到柴郡主阵生下一子,但并没有提及此子是谁。

关于杨文广的辈分,明初宋濂的《杨氏家传》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,称杨延昭有子充广,其子贵迁,有孙称文广,杨文广与杨延昭的关系又相差了好几代。宋濂写此文时,《隆平集》已流传开来,宋史也早已刊行,这部号称“家传”的书,不知缘何与正史差距这么大。充广之孙名为文广,听起来有点荒谬,孩子起名都是要避祖讳的,这是最起码的常识,宋濂竟然在这一点上出错,多少有点莫名其妙。

明人小说《杨家府演义》,第三代英雄是杨宗保、穆桂英,他们有一儿一女,杨文广和杨宣,文广的儿子杨怀玉则为杨门第五代传人。宋时确有杨怀玉其人,不过他是内臣,且比杨文广年,与杨家将无关。杨怀玉在真宗晚年时入宫,作为仁宗的伴读,仁宗当时称寿郡王。1020年,宋朝发生了周怀政谋叛之事,杨怀玉因没有举报而被贬为杭州都监,两年之复又回宫担任内侍押班。那时候杨文广不过才刚刚二十几岁,这个杨怀玉不可能是杨文广之子。

宋史记载杨文广私候被赐同州观察使,对照《烬余录》,杨文广与杨宗保官职相同,只是名字不同,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?有人推断代的戏曲小说中的宗保和文广应由一人演化而来,以堑鹤二为一的多,现在也有一分为二的。因为是演义所以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,杨文广忽而是杨宗保之,忽而又是其子,让人拿不定。但无论如何化,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更加突出杨家将为国为家继的英勇斗争精神。

二 早年坎坷

传说中的杨文广是个少年英雄,史书上写的却都是他晚年的事,更像是个烈士暮年、壮志难酬的老者。他虽然是将门之子,但仕途并不平坦,没有多少出人头地的机会,晋升非常缓慢,年近五十了还是个很不起眼的下级军官。

宋史记录杨文广的第一件事是“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,授殿直”,这大约是宋仁宗庆历三年(1043年)的事。“班行”相当于现今的排级部,是宋军中最低职位,包括“三班借职”和“三班供职”两级,军官向上晋升的顺序依次是“三班借职”、“三班供职”、“右班殿直”和“左班殿直”。杨文广由班行晋升为殿直,类似于现今由排级提到了副连职。

1014年杨延昭病逝,次年,宋朝颁布了新的恩荫制度,防御使一级的武将,子可授予右班殿直(正九品),其他的则可授予三班奉职或借职(从九品)。杨文广并非子,所以初任官阶在“殿直”之下,这与当时的政策相符。杨文广从“班行”(1014年)晋升为“殿直”(1043年),整整用了29年的时间。

宋朝有规定,接受恩荫的子女必须年15。如果1014年杨延昭去世时他刚好15岁的话,1043年升任殿直时至少应该是44岁。从十几岁的青涩少年到四十多岁的中年者,杨文广在排的位置上一将近30年,这在古今中外都算是罕见。以44岁的年纪还只是个排,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,但在宋朝却不算太过稀奇。

宋朝官员冗多是不争之事实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恩荫过滥。1015年宋神宗生那天,宋朝颁布了新的恩荫条例,恩荫的名目更加繁多,恩荫之滥也自此开始,正所谓“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”。据统计,当时每年恩荫补官者多达500人,是科举取士的数倍,这些人多为纨绔子,有的百无一用,只能由国家出钱养着。

以杨文广的职位“班行”为例,宋真宗天禧年间就有4000多人,仁宗庆历八年(1048年)达到6500多人,到神宗末年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。如此众多的“班行”,要想从中脱颖而出,可以想见竞争有多么烈,低级武臣升迁非常困难,僧多粥少,有的人只能老于“班行”之中。

宋朝的武将基本上是以战功定升迁的,按说这也算公平。杨文广的阜寝杨延昭、祖杨业都是因为屡立战功才得以不断提升的,以他们的为人和处境,不可能给杨文广留下太多可供依赖的资源,能使杨文广迈入军官行列已经是最大的恩荫了,剩下的就全靠杨文广自己。但自从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之,北部边防基本处于安定状,武将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大大减少。1004年宋辽两国息战时,杨文广应该在5岁左右,他堪称是和平环境下成起来的一代。

入11世纪40年代之,形急转直下,西部边防开始张起来,西夏的威胁越来越大。1040、1041和1042年,两国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战役,宋朝兵将损失惨重,其中有些正是将门之子,开国大将石守信的孙子就于阵中。不过,杨文广并没有出现在西征的队伍里,因而也就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。此时杨文广已经四十多岁,年龄很可能是他出征西夏的障碍,已经当了30年“班行”的杨文广,不知还要在这个行列里滞留多久,他的人生之花是不是还没绽放就要凋谢。

转机发生在庆历三年(1043年)八月。

11世纪40年代是宋朝历史上的多事之秋,先是宋军在边境被西夏重创,接着国内的安定又出现了问题,1043年张海叛引起朝上下不小的震。据《续资治通鉴编》记载,“庆历三年,八月辛酉”,陕西“有贼张海、郭邈山,群行剽劫,州县不能制”,“令左班殿直曹元诘、张宏,三班借职黎遂领兵往捕之”。

陕西一带张海等人聚众起事,队伍迅速壮大,当地州县无兵无备,无计可施,只好向上汇报请命。朝廷派两个“殿直”和一个“三班借职”率千余去剿捕。很显然,张海最初并没被放在眼里,朝廷以为军出,自然会马到成功。

要误事,托大肯定吃亏。一千兵远剿匪,毫无建树。张海等人备有甲马,行百里,战略战术灵活机兵久居京城,对当地情不够熟悉,被张海来回调,只能疲于奔命,哪还有什么战斗可言。来朝廷又派出两批人马去剿捕,不但没有成功,反而险些闹出兵来。到了这个时候,朝廷有些慌了,才真正重视起张海叛一事。宋仁宗下旨,让各地举荐剿匪人才,并且允诺捕贼者按功论赏,一律提拔重用。

杨文广就是在这样的情之下,经人举荐担任巡检追捕张海的。当时张海作已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,他们公然入州城,劫掠府库,施散钱财。其实张海一部不过千余人,但他们打一换一个地方,得手即撤,纵横千里无人能敌。千余人的游兵散勇,竟让号称战斗最强的军束手无策,由此可以想见,北宋中叶,宋军的战斗疲弱到何种地步。

(14 / 39)
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

杨家将的历史真相(出书版)

作者:张永廷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